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(hui) 主義(yi)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、戰略性支撐。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迫切需要建立與(yu) 之相適應的科技創新體(ti) 製機製,以深化改革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潛能,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。必須深化科技體(ti) 製、教育體(ti) 製、人才體(ti) 製改革,加快形成支持全麵創新的基礎製度,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(chan) 力發展的堵點卡點,以科技現代化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。
黨(dang) 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科技實力大幅躍升,研發人才數量居全球第一位,2023年全社會(hui) 研發經費超過3.3萬(wan) 億(yi) 元,居世界第二位,專(zhuan) 利申請量和科技集群數量居世界第一位,部分領域前沿技術應用從(cong) 跟跑轉為(wei) 並跑和領跑,創新能力不斷增強。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(chan) 業(ye) 變革深入發展,國際科技競爭(zheng) 複雜激烈,全球產(chan) 業(ye) 鏈供應鏈深度調整。與(yu) 此同時,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,生產(chan) 函數發生改變,傳(chuan) 統動能逐步減弱,經濟發展處於(yu) 新舊動能轉換和產(chan) 業(ye) 結構升級的關(guan) 鍵時期。實現科技創新實力從(cong)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,推動產(chan) 業(ye) 結構加快從(cong) 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,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,塑造發展新優(you) 勢。隻有進一步深化科技體(ti) 製改革,堅持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體(ti) 推進,創新發展模式,提高創新體(ti) 係整體(ti) 效能和創新的投入產(chan) 出效率,才能為(wei)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更加堅實的製度支撐。
健全新型舉(ju) 國體(ti) 製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,也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現實需要。新型舉(ju) 國體(ti) 製強調將政府、市場和社會(hui) 有機結合起來,科學統籌、集中力量、優(you) 化機製、協同攻關(guan) 。新形勢下,要發揮好新型舉(ju) 國體(ti) 製優(you) 勢,探索構建前沿技術領域的科技創新新模式,優(you) 化配置創新資源,為(wei) 科技創新提供有力保障。
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根據發展戰略需要,集中優(you) 勢科技力量,在載人飛船、探月工程、深海探測、北鬥衛星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;依托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,實現超高壓輸變電、核電裝置等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。黨(dang) 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(xi) 近平同誌為(wei) 核心的黨(dang) 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健全社會(hui) 主義(yi) 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(ju) 國體(ti) 製,努力實現關(guan) 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,推動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曆史性成就。通過實施工業(ye) 強基工程和產(chan) 業(ye) 基礎再造工程,一批批關(guan) 鍵零部件實現技術突破和規模應用,一些關(guan) 鍵領域產(chan) 業(ye) 鏈攻關(guan) 取得可喜進展,製造業(ye) 核心競爭(zheng) 力顯著提升。
新興(xing) 產(chan) 業(ye) 和未來產(chan) 業(ye) 大多聚焦科技創新前沿領域,能夠不斷湧現原創性、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,但也具有技術和市場的不確定性,很多項目開發周期長、投資大、風險高,存在多種技術路線競爭(zheng) ,難以單純依靠市場自發力量驅動。培育壯大新興(xing) 產(chan) 業(ye) 和前瞻布局未來產(chan) 業(ye) ,需要充分發揮新型舉(ju) 國體(ti) 製優(you) 勢,加強戰略研判和科學決(jue) 策,確保創新資源有效統籌和合理布局。建立常規化的技術預見機製,根據發展階段和市場化程度,因時因業(ye) 製宜探索攻關(guan) 模式和路徑,建立透明可追溯的試錯、容錯創新機製。加強知識產(chan) 權保護,維護公平競爭(zheng) 市場秩序,強化資本、技術、數據、人才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,營造良好創新生態。健全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製,加強宏觀政策一致性評估,建立穩定、透明和可預期的政策環境。
世界科技強國競爭(zheng) ,比拚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。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科技任務、代表國家科技水平的中堅力量,能夠在關(guan) 鍵領域和重點方向上發揮戰略支撐引領作用和重大原始創新效能。目前,我國正在加快形成包括高水平研究型大學、國家實驗室、科技領軍(jun) 企業(ye) 等在內(nei) 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(ti) 係。進一步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(you) 勢資源,有利於(yu) 提升國家創新體(ti) 係整體(ti) 效能,增強科技創新核心競爭(zheng) 力。
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創新體(ti) 係中的引領帶動作用,要堅持“四個(ge) 麵向”,聚焦關(guan) 鍵核心技術攻關(guan) ,統籌基礎研究、應用研究、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,健全需求導向、問題導向的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機製,加強協調和銜接。建好用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,完善創新網絡,提高研究水平和投入產(chan) 出效率。
此外,注重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各類主體(ti) 優(you) 勢,明確分工促進合作。研究型大學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培育、基礎研究方麵的主力軍(jun) 作用,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和產(chan) 學研合作,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。國家科研機構在中長期戰略任務、應用導向科學研究以及產(chan) 業(ye) 共性技術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。國家實驗室聚焦重大戰略領域,強化前瞻性、戰略性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和關(guan) 鍵核心技術攻關(guan) 。科技領軍(jun) 企業(ye) 進一步發揮其在應用型科技攻關(guan) 中的牽頭作用,推進科技成果產(chan) 業(ye) 化。國際創新中心、區域創新中心的重點任務則是促進創新要素流動共享、優(you) 化配置、優(you) 勢互補,打造產(chan) 學研合作平台,形成創新要素集聚地,為(wei) 產(chan) 業(ye) 發展營造良好環境。
科技創新體(ti) 係貫穿基礎研究、應用研究、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的全過程,產(chan) 業(ye) 創新體(ti) 係覆蓋產(chan) 業(ye) 鏈供應鏈各環節,更加關(guan) 注科技成果產(chan) 業(ye) 化應用和技術擴散。科技創新體(ti) 係與(yu) 產(chan) 業(ye) 創新體(ti) 係交叉融合、相互作用。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,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保障產(chan) 業(ye) 鏈供應鏈自主、安全、可控。這就需要促進科技創新與(yu) 產(chan) 業(ye) 創新深度融合,以創新驅動產(chan) 業(ye) 發展,將科研成果切實轉化為(wei) 先進生產(chan) 力。
以科技創新引領產(chan) 業(ye) 創新,需建立以市場為(wei) 導向、企業(ye) 為(wei) 主體(ti) 、產(chan) 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(ti) 係,在技術創新決(jue) 策、研發投入、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等方麵充分發揮企業(ye) 創新主體(ti) 作用。一是培育一批具有引領作用和強大競爭(zheng) 力的創新型企業(ye) ,支持科技領軍(jun) 企業(ye) 牽頭組建體(ti) 係化、任務型創新聯合體(ti) ,建立企業(ye) 參與(yu) 科技創新決(jue) 策的常態化機製。二是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供應鏈上下遊企業(ye) 合作創新,確保產(chan) 業(ye) 鏈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。支持供應鏈龍頭企業(ye) 創新帶動配套企業(ye) 創新,強化共性技術供給,推動產(chan) 學研用對接,培育專(zhuan) 精特新企業(ye) 。三是組織行業(ye) 上下遊企業(ye) 圍繞重點產(chan) 業(ye) 鏈,找準關(guan) 鍵核心技術和薄弱環節,集中優(you) 質資源合力攻關(guan) ,建立權責明確、風險共擔、利益共享的合作機製。
還需優(you) 化整合各類創新平台。當前,我國已建立起國家技術創新中心、區域產(chan) 業(ye) 技術研究機構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。由於(yu) 各類平台在創新體(ti) 係中作用不同,需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、分類施策,在合作夥(huo) 伴之間建立共享機製,增強行業(ye) 技術供給能力。
創新不僅(jin) 需要科研人才,還需要有創新精神的企業(ye) 家、生產(chan) 一線管理人才、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等各類人才。隻有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(chan) 力、人才是第一資源、創新是第一動力,深入實施科教興(xing) 國戰略、人才強國戰略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才能持續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(you) 勢,支撐科技強國建設。
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(chan) 業(ye) 變革深入發展,人才知識結構、人才需求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,亟需培養(yang) 適應發展新質生產(chan) 力需要的多層次人才。一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,優(you) 化高等教育結構。優(you) 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創新資源配置,提升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(yang) 質量,強化終身教育,促進勞動者知識更新。二是創新教育模式。培養(yang) 學生從(cong) 以理解吸收知識為(wei) 主轉向更加注重思考和解決(jue) 問題,加強學科交叉融合。三是改進教育評價(jia) 體(ti) 係,對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分類評價(jia) ,強化以學術貢獻和創新價(jia) 值為(wei) 核心的評價(jia) 導向。在工程技術教育領域,可借鑒國際經驗,發揮行業(ye) 協會(hui) 參與(yu) 教育評估的作用,對課程設置、學生能力以及實驗活動效果提出谘詢意見,使教學內(nei) 容和方法更加適應產(chan) 業(ye) 轉型升級需要。
此外,還要完善人才發展相關(guan) 的體(ti) 製機製,做到人盡其才、各展其能。一是為(wei) 科研人員營造穩定和寬鬆的研究環境,鼓勵原創、允許失敗,培養(yang) 一批戰略科學家,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(jun) 人才和創新團隊。二是鼓勵企業(ye) 家敢闖敢試、敢打敢拚。企業(ye) 家是重要的創新人才,充分發揮企業(ye) 家才能有利於(yu) 優(you) 化整合企業(ye) 創新資源。三是暢通人才職稱晉升通道,發揮工程師和專(zhuan) 業(ye) 技能人才愛崗敬業(ye) 、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。四是堅持擴大開放,構建具有國際競爭(zheng) 力的人才製度環境,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。
作者:呂薇,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、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員
來源:《 經濟日報 》 2024年6月26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