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動經濟社會(hui) 發展綠色化、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(guan) 鍵環節。黨(dang) 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、轉折性、全局性變化,經濟社會(hui) 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、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,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(wei) 重點戰略方向、推動減汙降碳協同增效、促進經濟社會(hui)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、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重要階段。同時,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(yu) 壓力疊加、負重前行的關(guan) 鍵期,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、根源性、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,經濟社會(hui) 發展綠色轉型內(nei) 生動力不足,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,美麗(li) 中國建設任務依然艱巨,需更好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,使兩(liang) 者相互促進。
一、把握綠色低碳轉型機遇和挑戰
在不同發展階段,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和程度不同,解決(jue) 生態環境問題的條件和能力不同,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統籌的內(nei) 容和要求也會(hui) 不同。新時代以來,我國對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認識逐步深化,要求完整、準確、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,持續推動綠色轉型,堅定不移走生態優(you) 先、綠色發展的道路。隻有認識規律、把握規律,才能在遵循規律的基礎上統籌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,結合工作需要協同開展體(ti) 製機製集成創新,確保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與(yu) 經濟發展工作相互支持、協同增效。
從(cong) 全球視野看,作為(wei) 發展中大國,我國在綠色低碳發展的時代潮流中屬於(yu) 後發國家。在此背景下推動生產(chan) 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,既迎來曆史機遇,也麵臨(lin) 巨大挑戰。
就機遇而言,我國可以參考和借鑒發達國家綠色低碳轉型的經驗和教訓,利用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經濟和技術基礎,解決(jue) 轉型中遇到的相關(guan) 問題,並可利用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和人才技術優(you) 勢,搶占國際綠色低碳產(chan) 業(ye) 競爭(zheng) 的新賽道。
就挑戰而言,發達國家是在解決(jue) 傳(chuan) 統的環境汙染問題後再著力解決(jue) 碳減排問題,而我國既要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,解決(jue) 曆史遺留的存量生態環境問題和當前發展中新增的生態環境問題,還要在2030年前有序推進碳達峰工作,在機製上需要深化改革,在技術上需要協同創新,在進度上需要梯級實現綠色循環低碳協同發展的目標,經濟、技術和社會(hui) 壓力更大,推進工作的難度更大。麵對綠色低碳轉型的時代要求,如果我國不及時轉型,不僅(jin) 難以如期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,還會(hui) 影響綠色低碳發展國際競爭(zheng) 力的提升。
二、增強綠色低碳發展內(nei) 生動力
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(chan) 業(ye) 變革浪潮,綠色、循環、低碳、智慧化發展已成大勢。堅定不移走生產(chan) 發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,必須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、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、自然恢複和人工修複、外部約束和內(nei) 生動力、“雙碳”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(guan) 係,大力推動經濟社會(hui) 發展綠色化、低碳化,增強綠色低碳發展的內(nei) 生動力和創新活力。
經濟社會(hui) 發展的綠色化、低碳化,將推動能源結構、工業(ye) 生產(chan) 、交通運輸、建築改造、社會(hui) 生活產(chan) 生全麵係統性變革。這個(ge) 變革既是發展新經濟的產(chan) 業(ye) 變革,也是發展傳(chuan) 統產(chan) 業(ye) 的轉型變革。為(wei) 此,需結合已經確定的綠色低碳發展目標,以能源、工業(ye) 、交通、建築等產(chan) 業(ye) 的綠色低碳轉型為(wei) 導向,對我國的產(chan) 業(ye) 空間、生活空間、生態空間進行合理規劃,形成科學有序、充滿活力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。隻有這樣,才能全麵係統增強經濟內(nei) 生動力,強化產(chan) 業(ye) 國際比較優(you) 勢,持續為(wei) 生態環境的高水平保護提供支撐。
增強綠色低碳發展的內(nei) 生動力,一是大力支持科技創新,推進產(chan) 業(ye) 數字化、智能化同綠色化、低碳化深度融合,加快建設以實體(ti) 經濟為(wei) 支撐的現代化產(chan) 業(ye) 體(ti) 係,健全綠色製造體(ti) 係和服務體(ti) 係,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(xing) 產(chan) 業(ye) 、高技術產(chan) 業(ye) 、綠色環保產(chan) 業(ye) 、現代服務業(ye) ,全麵形成綠色低碳的產(chan) 業(ye) 體(ti) 係和消費體(ti) 係。為(wei) 此,需加強以企業(ye) 為(wei) 主導的產(chan) 學研深度融合,圍繞產(chan) 業(ye) 變革的方向引導企業(ye) 、高校、科研單位共建一批綠色低碳產(chan) 業(ye) 創新中心,加大高效綠色環保技術裝備產(chan) 品供給。在綠色供應鏈體(ti) 係建設的基礎上,強化低碳要求,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體(ti) 係。二是在可再生能源資源富集地區強化綠電與(yu) 區域礦產(chan) 資源的耦合開發利用,發展綠色低碳的新型煤化工、石油化工以及其他新型工業(ye) ,在提升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的前提下,有序減少對國外油氣和煤炭的依賴。三是改革和創新自然資源資產(chan) 管理製度體(ti) 係,落實集體(ti) 林權製度改革,在依法嚴(yan) 格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,激發自然資源資產(chan) 在生態產(chan) 品價(jia) 值實現過程中的市場活力。四是創新生態產(chan) 品價(jia) 值實現機製,分門別類建立綠水青山、冰天雪地、戈壁荒漠等生態產(chan) 品價(jia) 值實現的機製,將生態資源轉化為(wei) “金山銀山”。五是加快構建與(yu) 綠色化、低碳化發展相配套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(ti) 係,促進廢舊風機葉片、光伏組件、動力電池、快遞包裝等廢棄物再製造或者循環利用。
同時,為(wei) 綠色低碳發展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。堅持精準治汙、科學治汙、依法治汙,鼓勵經營主體(ti) 加快綠色低碳轉型,加快構建安全生產(chan) 、環保信用等監管體(ti) 係,強化稅收等政策支持,綜合考慮行業(ye) 能耗、水耗、氣耗和排汙績效水平,針對不同類型和規模的企業(ye) ,落實差別化或者階梯化的供電、供水、供氣和汙水處理收費政策。提升綠色、循環、低碳管理的目標、標準,加強經濟發展和綠色低碳循環監管決(jue) 策、政策、目標、標準的取向一致性評估,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。
三、堅持係統觀念找準切入點
在更高層次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,需找準工作抓手和切入點,有序推進全領域轉型、全方位提升、全地域建設。
全領域轉型。加強綠色科技創新,加快能源、工業(ye) 、交通運輸、城鄉(xiang) 建設、農(nong) 業(ye) 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,增強美麗(li) 中國建設的內(nei) 生動力和創新活力。在節能降碳方麵,要統籌碳達峰碳中和與(yu) 汙染防治,堅持先立後破,把握工作力度和節奏,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(ti) 係,有序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“雙控”;加快既有建築、交通、城鄉(xiang) 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,推動超低能耗、低碳建築規模化發展,推動農(nong) 業(ye) 節能減排。產(chan) 業(ye) 轉型方麵,在京津冀、長三角、長江流域、黃河流域、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和流域,按照各自的特色、定位和發展目標,在加強產(chan) 業(ye) 協作布局和技術協同創新的基礎上建設美麗(li) 中國先行區,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,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(yu) 經濟發展持續良性互動。
全方位提升。堅持要素統籌和城鄉(xiang) 融合,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環境基礎。以綠色低碳、環境優(you) 美、生態宜居、智慧高效為(wei) 導向重點推進美麗(li) 藍天、美麗(li) 河湖、美麗(li) 海灣、美麗(li) 山川建設,打造美麗(li) 中國先行區、美麗(li) 城市、美麗(li) 鄉(xiang) 村,繪就各美其美、美美與(yu) 共的美麗(li) 中國新畫卷。協同推進城市更新、社區更新、建築更新,推進海綿城市和海綿社區建設,增強城市和社區的生態環境韌性。統籌推動鄉(xiang) 村產(chan) 業(ye) 振興(xing) 、生態振興(xing) 和農(nong) 村人居環境整治。農(nong) 村人居環境整治需統籌考慮鄉(xiang) 村產(chan) 業(ye) 和人口遷徙的變化,有序推進空心村的整合開發,做到產(chan) 業(ye) 相對集中、人口相對集中、服務相對集中,提高鄉(xiang) 村建設和鄉(xiang) 村運行的投入實效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工藝的選擇要因地製宜,既要考慮生態環境的自淨能力,又要考慮村集體(ti) 和農(nong) 戶的可持續支付能力。
全地域建設。按照係統思維,因地製宜開展生態修複和環境汙染治理,梯次推進美麗(li) 中國建設全域覆蓋,塑造一批各具特色、多姿多彩的美麗(li) 中國建設板塊,全麵展現大美西部壯美風貌、亮麗(li) 東(dong) 北遼闊風光、美麗(li) 中部錦繡山河、和諧東(dong) 部秀美風韻。在生態建設方麵,要嚴(yan) 格生態保護紅線監管,加強各類自然保護地管理,保護生物多樣性,維護生態係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,提升生態環境容量。在環境建設方麵,要對照環境質量改善階段性目標,推動城鎮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,統籌開展各方麵、各類型環境汙染的綜合治理,在努力不欠新賬的同時逐步還清舊賬,不斷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。在全地域生態和環境建設中,要優(you) 化生產(chan) 、生活和生態空間,多領域多層次開展減汙降碳協同創新試點,減少國家、社會(hui) 和企業(ye) 保護生態環境的綜合成本,提升生態保護、汙染治理、節能降碳和增匯固碳的綜合績效,維護生態安全,促進經濟社會(hui) 可持續發展。
此外,開展美麗(li) 中國建設需要全社會(hui) 共同參與(yu) 。通過宣傳(chuan) 教育和案例指導,把建設美麗(li) 中國的意願轉化為(wei) 全體(ti) 人民的自覺行動,形成美麗(li) 中國建設人人參與(yu) 、人人共享的良好社會(hui) 氛圍。
作者: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(yu) 環境政策研究所 副所長、研究員 常紀文
來源:《 經濟日報 》 2024年5月21日 第10版:理論